您好,欢迎来到发现之旅《精彩视界》官网!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精彩资讯 高端访谈 法制中国 财商中国 科技创新 高新园区 生态中国 善行中国 红色之旅
精彩发现 品牌中国 艺海视窗 美食美景 教育天地 城乡建设 医疗健康 精彩书画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热点推荐 > 中国科技园区 从深圳起航

热点推荐
中国科技园区 从深圳起航

中国科技园区 从深圳起航

特区建立30周年时,由180万市民投票选出了“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按照时间顺序排名第21条的是“1985年,深圳创办科技工业园、科技商品交易所,推动了高新产业发展”。消息传来,我的心情无比澎湃。

1985年我刚到深圳参与筹办科技园时,那里不过是一片灌木丛生的山坡。作为诞生于中国内地的第一个科技园,在国内尚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经过将近30年的摸索,已经矗立起无数高楼,培育出一批知名企业。作为拓荒牛之一,我与科技园共同成长;那段时期,也是我生命中最激情燃烧的岁月。

对深圳留下美好印象

我是搞技术出身的,来深圳之前,我在当时的西安航空部计算技术研究所任副所长,职称上是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研制和调试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期,为了国家计算事业的需要,我们所开始自行研制大型计算机(当时所谓的大型,从速度和容量来说完全不能和现在相比),我是项目负责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后,计算机于1978年调试出来,交付使用不久,就被淘汰了。因为当时部里决定让我们引进西门子7760计算机,既便宜又好用,而且各方面指标都先进得多。那时我感触很深:“如此劳民伤财,虽然获得了国家科技三等奖,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干法怎么行呢?”当时所里有些同志也认为:我们的科技水平和国外差距太大了,完全靠自己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我们想到了特区这个窗口。1982年,我们决定在深圳中航集团旗下开办一家公司——中航电脑电器公司。成立1年后,我和所里几个同志一起来这边调研,发现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效果显著,不仅引进了国外先进元器软件,还开展了软件编程工作。

虽然特区刚起步,在生活上有诸多不便,环境也不是很好,但我看到了许多新鲜东西,特别是从香港过来的电子产品和服饰等生活用品,很吸引我。

那次我带了折叠伞和味精回去。而我的一个同事买了收录机,回去后又转手倒卖给别人,虽然在深圳这是很常见的事,但当时西安还实行计划经济,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被所里知道后,他受到了严格的处分,这件事还被《陕西日报》登了出来。这让我感到内地的保守与深圳的开放反差特别大。深圳之行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人们敢想敢做,精神焕发,跟别的城市很不一样。

听到“科技园”眼前一亮

1985年,深圳市政府在内地招聘干部,我们所即将离休的老所长有个广东太太,他想到深圳继续发挥余热。他一直看重我,就问我愿不愿意调往深圳。如果愿意,他可以向深圳市委组织部推荐。当听说深圳市和中科院合作共同创办科技园时,我的眼前一亮,因为我是第一次听到“科技园”,感到很新奇。

其实在我来深圳之前,我已经从《深圳特区报》上看到,中科院派出张翼翼等同志为代表创建深圳科技园考察团。在此之前,中科院从来没有办过与科技相结合的这种新型工业园。因此,许多研究所完成的各类科研项目,往往是成果一出,就算大功告成。随之束之高阁,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

我心想:从科研成果到生产力,的确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如果能借鉴国外办科学园(孵化器)的经验,如美国的硅谷、新加坡的裕廊科学园,选一个环境比较好的地方,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结合办科技园区,效果会很好,而深圳就有改革开放的综合环境和毗邻港澳的优势。

更令我振奋的是,深圳与中科院对兴办科技园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深圳此时大部分还是“三来一补”的初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圳市领导能看到深圳的长远发展必须靠科技、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谓是有远见卓识。我认为去深圳是有平台做一番事业的,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表示一定要积极争取去深圳。

当时我很快就可以升任研究所的一把手——正厅级的党委书记。当我说要去深圳时,我太太很不理解。我说,当党委书记就是主要做行政工作了,我是搞技术出身的,我还是想多做一些技术设计的工作。1986年,她带着小孩也来到了深圳。

科技园经过三次选址

我是1985年5月来深圳的,之前考察过深圳的张翼翼在6月份也正式被派来。深圳最初成立了工业区开发公司,后来撤销了,改为科技工业园总公司。张翼翼作为中科院的代表,出任公司首任总经理;我作为深圳代表,出任副总经理。

其实在我来之前,1984年,经过半年的磋商,时任深圳市委书记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达成共识:深圳市、中科院各出资1000万,商定中科院在科技和管理方面给予人才支持,而深圳市在调动、户口、住房、职称和出国考察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由深圳市划出一块土地办科技园。

科技园经历了3次选址。1984年,时任深圳市副市长周溪舞兼任市工业发展委员会主任,他提出方案:计划在梅林片区(水库附近)建设科技园。方案遭到规划部门的反对,准备改为建在西丽新围村的5平方公里土地上。但经过考察,新围村离市区约20公里,得先耗巨资把路修了,成本太高;此外,村里还有采石场,此起彼伏的爆破声不利于办科技园,所以方案被否决了。

后来,又有人建议选在车公庙红树林一带,环境好,离市区也近,规划部门再次反对,认为红树林片区应该保留。讨论来讨论去,大家还是意见不一,时任市委书记力排众议,拍板在当时的深大、粤海门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南山区科技园地址。

其实在当时,这一片被称为深圳的“西伯利亚”,基本都是山坡,种满了荔枝树,靠南面比较平坦的地方就是水稻田,当时进去只有小路。我们与当地的村干部一起一棵棵清点荔枝的数量,核实坟地、水稻田的迁移等事宜,后来光那3000多棵荔枝树的青苗补偿费就达100多万元。

科技园总规划面积为3.2平方公里,分3期开发建设,首期开发区为0.2平方公里,第二期为0.9平方公里,剩下的南区2.1平方公里作为后续发展用地。1985年7月30日下午举行了奠基典礼,宣告科技园正式成立。

营造良好环境吸引企业

公司成立了几大部门,例如成立了开发部,负责搞基建;还有发展部,专门负责引进科技公司和单位进来办厂办公司;以及企业管理部和后勤保障的服务公司等。

开发部着手“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在首先平整出来的20万平方米土地上盖起了办公楼,员工宿舍和部分厂房。

我那时候不仅管基建,也管园区的管理、服务工作。科技园修路是市政工程,由市政府招投标,但具体工作是我们科技园负责跟进。马路水泥厚度规定是18厘米,包工头在有些地段偷工减料只浇筑了16厘米。被我发现之后,包工头就往这边送钱,我不仅退了回去,还勒令他们改正。此外,我们的服务公司把沙发买回来后,发现比市场上贵了好几百块,被审查出来后,我就把这些沙发退了回去,从此对物资采购更加严格。

其实在创建科技园前后,我们去好多国家考察过,比如新加坡、美国、日本、苏联和欧洲。看了之后,我们认为:要按中国特色来办科技园;而且顶层设计非常重要。比如硅谷的规模太大,新加坡裕廊科学园在那时只是局限在生物工程方面的孵化,规模太小,我们属于中等规模。

又比如其他国家大部分叫“科学园”和“孵化器”,就是项目孵化完了,就得出去,园区是不办产业的。但我们考虑到,有些科研成果,其他国家先于我们就有了,但就是搞不出产业,或者产业规模很小就夭折了,我们应该管产研学一体,所以叫“科技园”。并逐步完善为电子、软件、光电、新能源、生物工程等几大片区。

科技园的一路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各界领导的支持。一开始成立科技园管委会时,就是由市长亲自挂帅,在我1996年退休前,梁湘、李灏、郑良玉、厉有为等几任市长先后担任管委会主任。管理科技园的是当时的深圳市工业发展委员会,市政府副秘书长曲华兼任副主任时。

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在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中科院及其他部委下属的数十家科学院比较成熟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通过和科技园合资,一起办厂。对于有些个人的发明成果,以及短平快效益好、符合科技园产业要求的项目,鼓励他们到科技园发展,比如发明家邹德骏的项目和当时经济效益显著的亦乐公司等。

其次,吸引初创的高新企业,如长园、金科等公司在科技园一建立时,就带了种子项目过来落地,并在园内不断发展壮大,有的后来还成了上市公司。其中,长园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瓶颈,在科技园的穿针牵线下,获得了香港黄埔集团的投资。

此外,随着科技园对外影响不断扩大,我们还积极走出国门,对外招商引资。例如我在西安工作时曾接触过一些外商,当时新加坡温兄弟集团下属的电子产业正好与内地的公司有来往,我趁机促成他们到科技园和我们合作,在1986年办了华星公司,生产电脑硬盘。

中科院很重视此事,周光召当时已经是院长了,还亲自接洽会谈温兄弟集团。温兄弟集团的投资方是南洋商业银行,后来我去新加坡考察时,他们还派人陪同我去新加坡的科学园参观,南洋大学的校长还专门接待我们。

此后,1987年,温兄弟集团又在科技园内投资成立了维用科技公司,生产个人电脑及配件,并与我们合作先后引进了海曼、澳新等海外公司。1998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来中国时还专门视察过科技园。

我们还从海外引进了一些先进的产品项目,如精密电子元件、乙肝疫苗等。

1987年时,我们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世界科技园大会;作为我国第一个加入国际科技园协会的理事会成员,科技园主办了该协会亚太地区分会1988年年会;在澳大利亚召开的1989年年会上,科技园又当选了亚太分会常务副主席单位。

继深圳办了科技园之后,很快我们的经验就推广到了全国,武汉的东湖科技园、上海的漕河泾工业园都来过我们这里交流,此后科技园在全国各地开花。

科技园扩大为高新区

其实科技园参与合作投资的项目只占少数,主要是我们通过建设好环境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来吸引国内外高新项目到科技园落户。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联想、长城计算机、长城国际、艾默生、康泰等一批高新企业的分公司纷纷进驻科技园。中兴、华为等本土公司也是在科技园内成立的,只是当企业发展速度太快,场地不够之后,才迁了出去。

科技工业园总公司虽然是国有企业,还带着某些政府在工业区的管理职能,但科技园内的企业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由于深圳最初没有高新产业基础,创立科技园时,就定下“免三减二”的优惠政策——免税3年,此后2年减税,而且过了5年后,深圳市税收还是比内地低15%左右,因此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但企业的产品和经营还是得面临市场的考验,那时园区内的企业每年有进有出,总体而言有20%的淘汰率。

在办科技园前期,包括我在内的管理者都是做学术出身的,书生气比较重,没有市场概念,当时定的政策就是建了多少厂就配套建设多少房子。除了2000万的启动资金,我们还通过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融资了1000万,有多少才敢花多少,在银行贷款方面比较谨慎。后来资金紧张了起来,我们就向市里面汇报,没想到时任市委书记李灏说:“你们是捧着‘金饭碗’讨饭,给你们那么大一块地,稍微开发一点就有钱了。”但是盖房子要先有钱,我们就向银行贷款把房产这块发展起来,利用房产销售和租金反哺科技园软硬件建设。本世纪初,为了加强管理,在管委会撤销后,科技园归属于深业集团有限公司。

1996我退休那年,深圳高新区刚好成立,园区面积从科技园原来的3.2平方公里扩大到11.5平方公里,成为高新科技产业链更加完备的聚集地,每平方公里的产值位于全国首列。近些年,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带还在进一步扩大,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科技创新成深圳名片

我担任过总公司旗下合资公司、子公司的董事、董事长,也在总公司党委任过副书记、纪委书记,当时引进的一些人才,至今仍在科技园发光发热。

在我退休前两年,市投资公司安排我参加了市属公司的破产清算。过去,国企没有破产的问题,一个国企办不下去就直接倒闭、工人下岗。但深圳完全依法办事,清理了各种复杂的债务关系和员工欠薪等问题。可见深圳从很早开始,就为本地产业尤其是高新产业的良好发展,配套了一系列保障的措施。因此,“科技创新”能成为深圳的一张闪光的名片,与深圳三十多年如一日、始终通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退休后,还和朋友一起开了一个微型电子技术公司,虽然产品量少利润不高,但在深圳这种宽松的创业环境中,我发挥了余热,感觉乐在其中,一直干到76岁才停下来。

回首过去,我来深圳已快30年。刚调来时,深圳十分爱惜人才,给我开了比内地高3倍的工资,让我过上宽裕的生活,又给我提供了崭新的工作环境。全家搬来深圳后,子女上学就业的机会也好了很多,我很满意自己的生活。

反思自己一生的事业,我有淡淡的遗憾:在位时,有些事情其实还是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比如对于一些好的科研项目,如果能坚持更长久一点,或许我们留给科技园的成果就会更多一些;另外,如果我们早一些把土地经济的作用发挥出来,就可以积累到更多资金,支持科技园有更好的发展。

但历史没有假如。正如有的企业在科技园梦圆,从萌芽发展成为行业佼佼者;有的企业在科技园梦碎,只有科技园的园史为它们的昙花一现留下寥寥几笔。我很感恩,曾经参与到中国科技园区在深圳起步的进程中,目击了一片荒山野岭崛起成为一艘庞大的产业巨舰。

 

 

浏览次数:2413 次

 
   热门推荐    

中国科技园区 从...
中国科技园区 从...
特区建立30周年时,由180万市民投票选出了“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
专家谈科技服务业...
专家谈科技服务业...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首...
报告分析G20国家创...
报告分析G20国家创...
近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二十国集团(G20)中,在以“创新”...
“森林中国·中国...
“森林中国·中国...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徐玢)11月30日下午,由光明日报社主办,共青团中央...
互联网思维把我们...
互联网思维把我们...
互联网思维把我们带进一个创客时代  ■谈经论道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

   排行榜    
 

专家谈科技服务业如何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

那些技术活儿 新鲜车载科技快速浏览

山东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友情链接

  · 中国政府网   · 国新办   · 紫光阁网   · 中国残联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中国廉政网   · 中国民主促进会   ·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 中国残联   · 中国文联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央广网
  · 中国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光明网   · 中青在线   · 京华网   · 法制日报   · 文汇网   · 中国军网   · 中工网
  · 半月谈   · 党建网   · 长城网   · 东方网

 

发现之旅频道《精彩视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55515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456号

地址:北京海淀复兴路乙11号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B座13层

邮箱:cctv_jcsj@126.com

Copyright © 2007-2021 网站管理 网站设计:搜扑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