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发现之旅《精彩视界》官网!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精彩资讯 高端访谈 法制中国 财商中国 科技创新 高新园区 生态中国 善行中国 红色之旅
精彩发现 品牌中国 艺海视窗 美食美景 教育天地 城乡建设 医疗健康 精彩书画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天地 > 校长面对面 > 刘彭芝教育思想的哲学内涵

校长面对面
刘彭芝教育思想的哲学内涵

刘彭芝教育思想的哲学内涵

从教40多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所撰写的教育专著、理论文章、专题报告以及实践感悟有上百万字,涵盖了她关于素质教育、教育创新、课程改革、建设一流中学、如何做好中学校长、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刘彭芝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讲,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时代发展变迁所提出的新课题;二是一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维方式。在这二者之中,后者对于刘彭芝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最终意义上决定着刘彭芝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发展方向。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在晚年曾经亲笔书写一副对联用以自勉,联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说,“上联说的是我的学术活动方面,下联说的是我所希望达到的精神境界。”“旧邦”、“新命”之语,出自《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冯友兰先生曾经多次引用这句话,并且反复解释:所谓“旧邦”指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新命”指建设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他认为,“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永久价值的东西,阐发出来,以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养料”。

2013年1月20日,“人大附中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在人大附中综合楼四层报告厅举行,国务院参事室部分参事、海淀区各中小学校的校长书记、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基地第二期校长班学员、人大附中及其联合学校的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和校友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刘彭芝校长在主报告中以冯友兰先生的这幅对联开篇,阐述了自己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十几年,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她说,思想来思想去,最能准确表达我这十几年切身感受的正是“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两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说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虽然很古老,但是它一直与时俱进,有因有革,不断创新,至今仍然充满生命力;“极高明而道中庸”,讲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其中最高明的办法是不走极端,注意分寸,把握好度,稳中求进。这两句话,是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克服各种困难的最大法宝。这两句话,既是中国哲学的命脉,也是中国教育的精华。

她指出,人大附中能有这十几年的又好又快发展,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因为对“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两句有所领悟,并以认真实践。具体可以用六句话24个字来概括,即中国情怀、世界视野、有因有革、返本开新、追求卓越、勇于担当。

按照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旨趣,人大附中努力创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校;遵循有因有革、返本开新的思路,人大附中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上大胆探索,有继承、有创新,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有时代气息、有面向未来发展空间的教学体系;沿着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路径,人大附中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切实的措施,帮扶薄弱学校共同进步,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刘彭芝看来,教育无国界,但教育家有祖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终极问题,教育工作者要思考,要自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扎根于中国大地,有中国泥土的芬芳;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心里有中国情怀,身上有中国印记。这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她进一步强调:“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几乎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关起门办教育,不仅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因此,在当代中国教育,在树立中国情怀的同时,还要有世界视野。无论是鸦片战争的被动开放,还是最近30多年的主动开放,开放之后如何科学处理中外关系,就必须是文化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处理得好不好,影响至关重大。”

刘彭芝举例说:“东海有圣人,西海也有圣人;中国有优秀文化,外国也有优秀文化。在文化观上,我们必须有一种开放的胸襟。在正确处理中外关系上,我这里好有一比,就像大海,百川来了都接纳,但百川入海后,味道都变咸了。百川来了都接纳,这是有容乃大,味道都变咸了,这是以我为主。因此,正确处理中外关系,我们要做大海。说到底,还是要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把中国情怀与世界视野结合起来,我们就成了大海。”

“在当代中国办教育,当然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这种吸收借鉴不是照搬,更不是西化,而是消化吸收以后的自我充实和完善。作为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要学习人家的好东西,我们自己也要有好东西让人家学习。我们的教育大树,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掌握外国各种先进的养护方法,让这棵大树长得更好。我们要通过洋为中用,最终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中国教育,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自觉、教育自信、教育自强。”

刘彭芝认为,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教育家有一代教育家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教育家的最大特征只能是中国情怀、世界视野,只有兼具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教育家才有新作为、大作为,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兼具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当代中国教育,才能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对世界教育事业和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与科学处理中外关系相比,如何科学处理古今的关系,是个长久的话题。中国素以“崇文重教”著称,中国的教育曾经长时间处在世界最高水平,孔夫子不仅是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在全世界教育界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诞生日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师节,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直到今天还是教育科学中的至理名言。金科御立、孔子之后,从朱熹到王阳明,再到蔡元培、陶行知,中国从来不乏开天辟地、顶天立地的伟大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业绩永远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骄傲,永远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把好传统继承好,把老祖宗的经典运用好,是一种基本的职守和担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祖宗之法护好、用好,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社情、国情、世情的变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也是一种基本的职守和担当。

能站在巨人肩上前进,是一种大幸运。光讲继承不讲创新,我们就不能进步;光讲创新不讲继承,我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延续中国教育事业的香火,实现中国教育事业的永续发展,必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也就是有因有革,返本开新。

在今日中国,评价一种教育思想好不好,评价一种教育实践好不好,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把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把中国与世界贯通起来。人大附中这十几起一直在这方面积极探索,争取走出一条熔铸古今中外、综合创新、别开生面的成功之路。

人大附中已经做的事情、正在做的事情、将来还要做的事情,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努力把自己办成“国内领先、世界国际一流”的中学,办成展示中国素质教育成就的窗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一流中学的辐射效应,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让全国各地中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派出优秀干部和教师,到北京城乡的薄弱中学,到河南、贵州、宁夏、甘肃等贫困地区的中学联合办学。

办好人大附中,是一种引领;帮扶薄弱学校,是一种担当。引领和担当是人大附中工作的“一体两翼”,是完整而真实的人大附中。也正是在引领和担当的过程中,人大附中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成就一所中学的价值最大化。

“中国情怀、世界视野、有因有革、返本开新、追求卓越、勇于担当”,既是刘彭芝的教育思想,也是人大附中的教育实践;既有着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又包括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基本内容,也是一条要长期走下去的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截断众流 随波逐浪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起源于五代,极盛于北宋,衰微于南宋,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云门文偃禅师有著名的“云门三句”,即“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作为理是普遍的,合天盖地;从每一事上看,即如截流只是一个断面,因此,理就是整个,事就是断面。”

“函盖乾坤”,指绝对真理遍布天地之间,函盖整个宇宙;“截断众流”,指制止学僧按原有不正确的思路思考问题,要改变思维路线。“随波逐浪”,指要适应参学者的个性和实际水平教禅。

刘彭芝校长用其中的“截断众流,随波逐浪”,来概括她对素质教育的认知。所谓“截断众流”,就是要在第一时间中止每一个人不好的意念、不好的习惯、不好的方法,而教给他良好的意念、良好的习惯、良好的方法。所谓“随波逐浪”,就是及时发现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尊重他的个性,挖掘他的潜能,发挥他的特长,给他最适合他的教育。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截断众流”,是有所作为;“随波逐浪”,在一定意义上是无为而治。“截断众流”,侧重以教师为本;“随波逐浪”,侧重以学生为本。合起来,就是教育工作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是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学相长。素质教育的真谛和精髓就在这八个字之中。

推而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管理工作的推陈出新,教职员工的队伍建设,其要义,也可用“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八个字来概括。

相比之下,“截断众流”,容易做到,我们的教育多少年来也是这么做的;“随波逐浪”则要难得多,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就在这“随波逐浪”上。也正是因为“随波逐浪”,人大附中涌现出来很多的人才,在不经意间就会有很多国内、国际大奖出现。

刘彭芝认为,衡量一个校长的教育观是不是科学、政绩观是不是正确,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和实践水平。素质教育是人大附中的主线,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素质教育是人大附中的精髓,渗透在教学工作的各方面。人大附中能取得今天这些成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结果;人大附中今后要取得更大的成果,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走素质教育之路。

人大附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可以总结、提炼为四个方面:第一,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做到真实。真心实意、真才实学、真抓实干,第二,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有大情怀。第三,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抓住能力这个关键。第四,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做到坚持。

刘彭芝强调,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方式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链条是,让学生把知转化为识,把识转化为智,把智转化为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转知为识,转识为智,转智为能,就是素质教育。

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

刘彭芝说,追溯“世界”的来源,原本是佛教用语,后来成了哲学用语。在“世界”传入之前,中国人常用的是“宇宙”。因此,世界观实际上就是宇宙观。“上下四方曰宇。”宇,就是空间,无边无际,至大至广。“古往今来曰宙。”宙,就是时间,无始无终,至久至长。

宇宙,是一个总括一切的名词,万事万物,所有种种,都在宇宙中,都受宇宙的统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天;“宇”在一定意义上代表地,因此,宇宙观实际上就是天地观。

人活天地间,就是要完成任何一件大事,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顺天时,顺天时的最高境界,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必须用地利,用地利的最高境界,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必须得人和,得人和的最高境界,就是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个人,如果能正确对待时间,正确对待空间,在时空中找到准确位置,有所作为,那就是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天在上,地在下。中国人既重视时间,也重视空间。相对于西方,中国人更加重视时间,这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大区别所在。因此,我们讲“时空”,时间在前,空间在后。

讲时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长久常新,永无止境。敬畏时间、重视时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一方面绍述前贤,一方面有所损益;一方面与时俱进,一方面有所坚守。这就是中国文化推崇的“化”。

庄子曾讲,“美成在久”;《易经》中说,“继之者善”;《中庸》里有,“悠久,所以成物也”。一个“久”字,一个“继”字,道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刘彭芝校长强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长寿不过百年,而时间是无限的,无始无终。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就是超越有限进入无限。这就是中国人反复讲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

时间,是越久越好;空间,是越大越好。如何理解“越大越好”呢?墨子表述得很精彩:“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意思是说,对时间而言,最可贵的是今天的事情能影响明天,现在的事情能影响将来。对空间而言,最可贵的是这个地方的事情能影响别的地方,甚至覆盖别的地方。现在的事情影响将来,是超越有限进入无限;这个地方的事情影响另一个地方,也是超越有限进入无限。说的都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把学校办好,当然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但这还远远不够。优质学校也肩负着帮扶薄弱校、发挥辐射作用的社会责任。拥有大量优质资源的名校校长,应该具有忧国忧民忧教育的情怀,变“独善其身”为“兼济天下”,让更多的学校分享到优质教学资源,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这才是更高境界地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墨子讲的“宇,弥异所也”。

从2002年开始,人大附中的办学就走出了校门,先后与中西部七个省市12个地区的中学“手拉手”联合办学;每年接纳这些地区和北京周边薄弱校的学生几十人至数百人在人大附中短期“留学”;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外地师资;探索了通过托管、承办、深度共建等形式帮扶周边薄弱校;向周边学校输送几十名优秀干部和教师;成立基础教育共建共享联盟;建立“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训基地;组建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等十余种“帮扶”模式,为优质学校发挥辐射作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作为校长,刘彭芝也承受了各种压力,甚至遭受过许多诽谤和打击,但她从未放弃过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与坚持。

刘彭芝校长常说,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和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

人大附中不遗余力地培养优秀人才,把一些优秀人才输送到别的学校担任重要职务,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优秀人才来说,这是放大生命;对人大附中来说,他们把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传播出,这也是放大生命。

 

爱和尊重为关键词

从教近50年,刘彭芝最深刻的感悟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即“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爱和尊重是刘彭芝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办学的关键词。

在她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秉赋特长,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成长的需要,学校如果对他们的兴趣爱好给予尊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就不再是枯燥的、痛苦的,而是充实的、快乐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的身上往往能产生让我们惊异的能量,真的能创造出奇迹。

人大附中办学取得的成功,其精髓都在这几句话里。有了爱与尊重,校长就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孩子们、员工们的发展需求;才会去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员工发展的教育,才能顶住压力,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执著追求。

刘彭芝校长说,“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深入骨髓。校长创新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是激发每一个教师员工创造的激情和潜能,并把它转化为实际的教育业绩,也就是要激活每一个细胞。”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激发与激活呢?关键是尊重。尊重是创造的源泉,你只有尊重校园里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尊重他的发展诉求,才能发现他的亮点,千方百计地为他搭建平台,让他实现梦想,活出精彩;这个学校才会涌动着不竭的创新活力,就会出现教育奇迹。

与此同时,激发每一个教师员工创造的激情和潜能,还要形成一种机制,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也就是我们人大附中人常爱说的一个词“气场”,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改变着每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学习者,都是创新的生长点。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思想观念上、道德意识上,旧的体系已经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各种文化的交流、渗透、碰撞和冲突不可避免,传统价值观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此外,是中国特有的独身子女问题。如何使独生子女在中学阶段心理健康地发展,形成良好品格,学会沟通与合作,是摆在教育工作者的旷世难题。更何况还要面对家庭教育的复杂问题。

什么是形势?刘彭芝认为,形,就是已经显现出的情形;势,就是下一步的发展趋势。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形势,就是透过“形”看到“势”,通过目前看到未来。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刘彭芝校长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大力倡导爱的教育、尊重的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每一位教职工提供施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机会和平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课程改革要处理好六种关系

刘彭芝认为, 新课程改革要处理好六种关系,即一定要处理好变与不变、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有意义和有意思、现实性与超前性、增加与减少、校内和校外的关系。

针对变与不变的关系,她举例说,春节为百节之首。中国人过了近两千年的春节,为什么能常过常新,越过越有滋味呢?其原因就在于春节处在变与不变之间。一方面,春节延续了传统文化,有厚重感;另一方面,春节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有新鲜感。人们在春节里怀念过去,珍爱今天,憧憬未来;人们在春节中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说,中国人的大智慧就在于能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刘彭芝校长解释说,在古代“变”与“化”是有区别的,张三成了李四,这是“变”;张三由孩童成长为少年,由少年成了青年,进而成了中年,这是“化”。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化”才是最高境界,因为“化”中既有变也有不变,是变与不变的有机结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讲的就是“化”的境界;春节历久而弥新,达到的也是“化”的境界。

同样的道理,课程改革要搞好,首先要进行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做到“变”中有“常”,才能是课程改革进入“化”的境界。进化是一种常态,课程改革也是在不断进化,正确的态度是观化、参化、安化,即观察课改、参与课改,在课改中安身立命。

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上下达成共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形成良性互动。课程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进行改革必须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策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首创精神。国家有科学的规定动作,各个学校各个教师都有拿手的自选动作,在规定动作中完成任务,在自选动作中出新出彩,最终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

正确处理好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关系,是学校教学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人们的兴奋点和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有意义上,相比之下,我们对一节课是不是有意思、有多大意思,则一直不太重视。我们有强调文以载道的传统,对一节课是不是有意义、有多大意义一直非常重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强调有意思。

强调有意义更多的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但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他们强调的是有意思,也更愿意在有意思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显然是学生愿不愿意学,学没有学到,学到多少,因此,由以教育者为本变为以学习者为本,更加符合教学规律,也是一种进步。

教学的真谛在于寓有意义于有意思之中,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过程,让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行为,让学习成为学生合作研究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都应该放在“既有意义,也有意思”上,这是课程改革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课程改革应该是一种常态,对待课程改革最好的态度就像高手下棋,走一步看两步,棋下在一角,但心中是整个棋局。教育问题的关键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两个层次,两个阶段,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二者可以同时进行。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教育必然会进入到强调“因材施教”的阶段。因此,课程改革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统一标准,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人制宜。每所学校在课改上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每个老师在课改上都要有自己的风格。理想的课改,应该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进行课程改革,有两种风险,一是知识量信息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培养学生口径要宽,知识储备要丰厚,综合素质要高,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本领;另一种风险是要通过课程改革,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生活得快乐。

这显然是一对矛盾,正确处理好增加与减少的关系,解决好这对矛盾,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就是现在的一堂课要产生过去两堂课甚至几堂课的效益,让学生既学得多、学得好,又学得不累。

如此一来,我们必须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学校要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一是教师要有“本领恐慌”,要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本领;三是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总结出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要提高质量,产生事半功倍的效益,还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校内和校外的关系。我们既要办好有形的学校,让校园成为一方净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又要办好无形的学校,广泛吸纳、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智力资源,为学校的教学服务。有了这种大视野、大气派、大格局,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一定能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

2013年9月14日,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创新方法研究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全国总决赛在人大附中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湖北、陕西、黑龙江、宁夏等全国20个省市区55所全国知名中学的82支参赛队伍,进行最终对决。这是刘彭芝创建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以来,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所举办的第四次重大活动。

为什么要组织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刘彭芝从新探索、全面提升、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为中学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必须切合中学生的特点。只有把有用和有趣结合起来;把有意义和有意思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吸引中学生,激扬创新思维,产生文化效应。我们举办学生学术辩论,就是想在这种结合上探索一条新路。

理论是什么意思?就是既要有理,又要善论;学术是什么意思?就是既要有学问,又要有方法。举办中学生学术辩论,就是倡导理和论并重,学和术兼顾,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同时,组织这项活动,对同学们的演讲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抗挫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会有很大的提升和锻炼。

人类的教育认识既是共时的,也是历时的,教育思想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这次活动无疑是刘彭芝关于课程改革思想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其教育思想哲学内涵在实践中的进一步体现,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结语: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刘彭芝校长无疑是一面旗帜,也是当代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她能够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敢于领时代之先,创造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她追求极致与完美的精神,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使她具有一种对教师有引领意义、对学生有影响意义的人格魅力,造就了一所享誉全国、蜚声世界的知名学校;她有着“兼济天下”的崇高使命和教育追求,以博大宽广的胸襟接纳不同的教育思想,不仅善于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教育思想,而且能够结合国情和校情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引领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前进方向。

 

 

浏览次数:8526 次

 
   热门推荐    

陕西商洛中学副校...
陕西商洛中学副校...
  陕南秦岭深处,有一位普通的数学老师,他用30年的岁月谱写了一曲平...
教育部印发意见破...
教育部印发意见破...
为破解中小学校长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机制缺乏活力等问题,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
努力破解薄弱问题...
努力破解薄弱问题...
  1 《意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定出台的?它的出台有什么重要意义...
清华附小“整合”...
清华附小“整合”...
  2013年10月17日,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教委,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排行榜    
 

刘彭芝教育思想的哲学内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

访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教育要一辈子用心

 
 
 友情链接

  · 中国政府网   · 国新办   · 紫光阁网   · 中国残联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中国廉政网   · 中国民主促进会   ·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 中国残联   · 中国文联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央广网
  · 中国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光明网   · 中青在线   · 京华网   · 法制日报   · 文汇网   · 中国军网   · 中工网
  · 半月谈   · 党建网   · 长城网   · 东方网

 

发现之旅频道《精彩视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55515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456号

地址:北京海淀复兴路乙11号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B座13层

邮箱:cctv_jcsj@126.com

Copyright © 2007-2021 网站管理 网站设计:搜扑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