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发现之旅《精彩视界》官网!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精彩资讯 高端访谈 法制中国 财商中国 科技创新 高新园区 生态中国 善行中国 红色之旅
精彩发现 品牌中国 艺海视窗 美食美景 教育天地 城乡建设 医疗健康 精彩书画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端访谈 > 高端对话 > 对话纪录片《苦难辉煌》总编导:感受信仰的力量

高端对话
对话纪录片《苦难辉煌》总编导:感受信仰的力量

对话纪录片《苦难辉煌》总编导:感受信仰的力量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名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纪录片是一个国家传播科学文化、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传媒手段。作为纪录片类型之一的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更是在塑造国家形象、留存时代记忆、启迪人类心智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是文化阵地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近日,这面旗帜上又多了一抹令人赞叹的亮彩——自5月13日起,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和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联合摄制的12集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每晚在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追剧热潮。

  ——编 者

  ●“这是一个特别容易忘记历史,又特别需要历史精神的时代”

  记者:把《苦难辉煌》从文本变身为影像,您的创作冲动源自哪里?

  徐海鹰:应该说,这种冲动因为热爱,更源于忧患。

  这是一个特别容易忘记历史,又特别需要历史精神的时代。你到有的微博里去看一看,那里的舆论环境令人堪忧。一方面是一群所谓的知识精英在谩骂、消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真实历史,另一方面是一些不明真相、人云亦云的人们被错误引导,继而起哄传讹。虽然也有一些有正义感的饱学之士在做解释、正视听,但人单势微。

  我觉得,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优秀主流文艺作品的缺失有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题材作品还在恪守着二元对立的历史观,简单地停留在歌颂的层面,不能从时代的高度给出对今人有影响的思考,不能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历史人物给出更多面的判断,缺少信史的分量与诚信。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历史题材创作的纪录片工作者,我是坐不住的,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利用《苦难辉煌》原著把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往前推一推,让这种类型化的纪录片作品成为占据主流文化阵地的有力武器。于是,我想到了改编。

  记者:2010年,《苦难辉煌》十分火爆,向金一南教授提出改编的申请者也是络绎不绝。听说您只靠“一本书”“10分钟”就拿下了改编权?

  徐海鹰:当时,这本书着实太火了,以至于金一南教授忙于全国各地的授课,连和我见面的时间都很难抽出来。拨通电话后,他说今天下午我就要飞广东,我说那我先飞到广东等你;他说不行啊,我的移动很快,下午到广东,晚饭后又要飞汕头,我说那我到汕头等你。他说,什么事儿啊?我说想要拍你这部片子。不管什么情况,让我见你一面,10分钟,我只要10分钟。他说,我后天回北京,但隔天又要走,只有下午有空,你两点半到我家来。当天,其实我不到1点就到了他家楼下,看着他上楼。

  10分钟要说服金一南教授把改编权给我,在别人看来有点夸张,可我是胸有成竹的。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将原著通读了好几遍,书眉书脚凡是空白处都贴满了口取索引,画满了各种符号,一本书几乎就要被翻烂。我认为,《苦难辉煌》原著在历史的解读、视野的开阔、语言的新颖、思想的高耸等方面都高人一筹,而且为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叙史叙事提供了此前这类作品很难达到的品质。

  在听了我严格控制在10分钟之内的改编阐述后,金一南说:“我见过很多制作人,没有一个是像你徐海鹰这样读书的,我相信你已经把这本书彻底吃透了。”就这样,我拿到了《苦难辉煌》的改编权。

●“这是一部值得为之倾家荡产的作品”“只有历经苦难,才能获得辉煌”

  记者:对文学原著进行改编拍摄是影视创作的一大路径,但在这条河里翻船的也不计其数,您对此是否有所考量呢?

  徐海鹰:在争取改编权之前,我已经用一个编导的专业眼光和尺度,对原著进行了反复的审视,充分考量了改编的难度,否则不会下这个决心。

  《苦难辉煌》作为著作文本的成功,为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的二度起飞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以为用“金一南的话 我们的画”就能稳操胜券的想法绝对是幼稚的。相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不是说用原先做片子的方法就可以同样获得成功。

  有人评价我们的片子忠于原著又超越了原著。其实我心里很明白,文本著作与视听著作是两个方向的东西,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我从不奢望辉煌,因为只有历经苦难,才能获得辉煌。

  记者:作为一个资深的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导演,您先后参加主创过《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邓小平》《背负民族的希望》《新中国》《小平您好》《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变革与辉煌》等一批优秀作品,其中不乏呕心沥血之作。为什么此前面对媒体,您曾多次形容纪录片《苦难辉煌》是您所做过的最苦最难的作品?

  徐海鹰:的确如此。虽然有原著的基础,但我们的创作一点儿也不简单轻松,至少遇到了3个方面的困难。

  首先是改编上的困难。原著16章52万字,完成纪录片的解说词只有12集10万字。实现这一“瘦身”计划,靠的绝不是简单的压缩和抽取,它一定要有新的创作,而且是在对史实精准考察基础上的创作表达。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向我们提要求,“该片要有正确的基调、准确的史实、精当的评论、全新的构思”。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做出了“保留大的叙事格局,合并同类项,凸显具有特殊意义章节”的选择。改编原著大散文的风格,主要是为了使作品叙史叙事的“红线”更加清晰化,为了更多没有接触过这部书和这段历史的人容易接受,因为电视的受众毕竟更大众化;而大篇幅的合并,则是为了让历史事实相互映照,使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原著中的比较重要的篇章必须保留,这就包括在第一集、第四集、第五集、第八集、第九集和第十二集中展现的“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共产党的关系”“毛泽东的追求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日本的侵略导致中国社会政治力量的重组”和“信仰的坚守与放弃”“历史人物的落幕”等问题。因为这些是根植于当下对历史的解读,是回答一些人的模糊认识的。

其次是拍摄上的困难。我常说《苦难辉煌》是一部值得为之倾家荡产的作品。“倾家荡产”只是一种形容,它所反映的是我们这个创作团队自成立以来始终处于的一种“非常状态”。

  此次拍摄横跨14个省市,在东经100度至122度、北纬22度至50度这么一个宽大的地理版图上展开,而且是移动的、不定点的,组织上的困难可想而知。我们摄制组前期拍摄共分4个小组,大家基本上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走了一遍,像“四渡赤水”这样的主要路段甚至走了3回。我们走一路拍一路,总里程加起来有10万多公里。进入云贵高原之后,道路更是崎岖难行。有一天,我们两个组分别遭遇车辆爆胎,我管它叫“爆胎日”。

  相对于这些,还有一类困难是让我始料未及、颇费周折的。其一是突破保守观念,这简直就是“拦路虎”,比如对有关“信仰的坚守与放弃”的内容,一些专家就指出,为什么不把这段事情跳过去,为什么要揭我们党的疮疤,为什么那么细地讲反面人物,等等。对此,我们就想尽办法去说服。其二则是在采访中我们也曾遇到一些人完全从反方的角度去诋毁消解历史主流,以小是非颠覆大历史,对此我们就做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回顾整个创作过程,苦是苦了点,难是难了点,但我总在想,还能有什么事情比创作更让人快乐的?

  ●“这部片子不仅仅是一个任务,更是一次自我挑战、一场全新的创作实验”

  记者:如今,横向看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电视剧和电影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无论是制作数量、播出平台,还是观众的关注度,都处于强势地位,而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则面临发展的困境,甚至有下滑的危险,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海鹰:纵观中国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其实产量并不少,但从人民的需求、时代的要求和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求来看,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数量还是偏少。在我看来,目前,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亟待一个跨越的过程,而且已经到了一个非跨越不可的阶段。

  记者:纪录片《苦难辉煌》做到跨越了吗?

  徐海鹰:这个我不敢自我标榜。但对于我来说,的确这部片子不仅仅是一个任务,更是一次自我挑战、一场全新的创作实验。

  从著作到电视片的改编,是两种材质和类型的转换。电视片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著作中有的精彩部分不适合影像表达,如果放弃会失去原著的气质,但保留又会有硬贴画面的弊病。怎么突破?我想,传统文献片的优势和经验不能放弃,档案文献、纪念地等“原野拍摄”必不可少,仍是片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要让文献纪录片也可以很精彩很好看,提高其影响力的宽度和厚度,则要靠情景再现、动画特效之类的视觉创造。

我们在再现方面下了一些认真琢磨的功夫。再现绝不是电视剧类型的表演,也不能只是渲染气氛和填补资料虚无的一种手段,它要带有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对审美趋向的偏好和情感的托付,还要资金条件允许。客观叙事的要求与主观感情立场的牵拉平衡,应该贯穿创作的全过程。而动画在过去的文献片中只需达到清晰、直观地让观众理解过程这个目的就可以了,但我们这次强调了在动态绘画中融入思想情感,这点很难。

  还有我们的音乐表现,舍弃从前宏大壮阔的交响,从明亮的赞美向咏叹的过渡,传达一种深沉抒情的意味,尽可能地减少标签化。尤其是主题歌《相望》采取情歌对唱的方式,在美声和通俗的跨界合作中,赋予作品更动人的美感。

  文献展示、人物叙述、情景再现、动画演示、音乐烘托,这几方面力量的汇聚最终成就了纪录片《苦难辉煌》,使其更加丰满,节奏感更强,张力更大。这让我很欣慰,我觉得自己能够对得起原著了。

  记者:在《苦难辉煌》的创作中,您感悟到了什么?

  徐海鹰:在片子的后记里,我曾这样写道:“苦难是人类永恒的宿命,最大的快乐总伴着泪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伊萨基’①的真谛。”我想这就是我拍这部片子最大的感悟。

  金一南曾经这样发问:“我们是怎么从昨天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从昨天、今天,走向明天?我们怎样从深重的苦难走向耀眼的辉煌?”答案不言自明:唯有依赖信仰。如今,纪录片《苦难辉煌》已经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我特别希望借助此片和千千万万的人一同触摸信仰,感受力量。若能如此,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有了价值!

  注①:伊萨基——荷马史诗中的美丽岛屿,许多人在寻找它,直到老去也没有找到。但寻找它的过程却让人变得聪明、满腹见识。因此,伊萨基的真谛就是追求的过程和奇迹般的经历。

 

 

浏览次数:3193 次

 
   热门推荐    

绿色行动  低碳生活
绿色行动 低碳生活
——浅谈生态文明城市地建设  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从农村或集镇发展而来...
张献民:纪录片弥...
张献民:纪录片弥...
电影本身也是一种媒介,所以它具有媒体性,这也不奇怪。中国的纪录片还...
对话纪录片《苦难...
对话纪录片《苦难...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
用纪录片这种形式...
用纪录片这种形式...
尽管已经回到郑州好几天时间,但鲁沛君还是沉浸在心里的那件高兴事中。...
王小丫对话张朝阳...
王小丫对话张朝阳...
  王小丫对话张朝阳 今晚陪您看《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正以改变...

   排行榜    
 

张献民:纪录片弥补着某种媒体的缺位

对话纪录片《苦难辉煌》总编导:感受信仰的

王小丫对话张朝阳 今晚陪您看《互联网时代

 
 
 友情链接

  · 中国政府网   · 国新办   · 紫光阁网   · 中国残联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中国廉政网   · 中国民主促进会   ·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 中国残联   · 中国文联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央广网
  · 中国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光明网   · 中青在线   · 京华网   · 法制日报   · 文汇网   · 中国军网   · 中工网
  · 半月谈   · 党建网   · 长城网   · 东方网

 

发现之旅频道《精彩视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55515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456号

地址:北京海淀复兴路乙11号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B座13层

邮箱:cctv_jcsj@126.com

Copyright © 2007-2021 网站管理 网站设计:搜扑互联